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让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把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的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新课程。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基本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层面上,很少为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实施新课程,首先要明确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需求。
一、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
1.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由广泛的自然人文通用性知识、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深厚坚实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这主要是基于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关注的强化。每个学生都带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知识,不仅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学生主体发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
第一,新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综合化"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阶段学科体系由分科走向综合。"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施,学科教学以及学习主体获取信息渠道的日益增多,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从而使之善于以科学的、系统的高度驾驭教育内容,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第二,教育内容的"社会化"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广博化。新课程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还要渗透环境、交通、国防等知识,这些都要求教师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以及一般方法论。第三,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知识结构深厚化。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课程的积极创造者、开发者。这需要教师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底蕴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整体把握,深刻理解教材细节,灵活处理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使用他人的课程资源过渡为使用自己所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
1.强化非智力因素教育功能的能力
新课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的实现,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人格的和谐、健康成长,突出了教学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能够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教育科学为依据,设计、实施教学全过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作为突破点,巧妙应用非智力因素的激励与渗透功能,增强非智力因素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主体人格的有效影响,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促进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健康成长。
2.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沟通能力
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在构建教学过程时,教师应积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与学生构成"交互主体"关系,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努力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与学生一起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学会体验、宽容、沟通与合作,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带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不同个体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学,协调与沟通学生关系、师生关系,解决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
3.教育研究与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中介转化作用进一步扩大,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还要研究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研究怎样设计会使教学过程更为有效,对教学进行决断,进行反思。研究与反思是教师将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问题,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去教学,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科研与反思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实践的渗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创新和拓展第二课堂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具有创新能力是合格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国际教育界认为,"学校必须在培养人的创造性和社会性方面,提供首尾一贯的教育。"学生创造性的形成总离不开教师的培养。美国学者帕内斯认为,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非记忆。""教师具有很大的创造潜力,那么有才能的学生将会获得辉煌的成绩。"因此,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创造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又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对学生智力锻炼和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把开展这些活动提高到教学的高度来认识,纳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教师必须具有拓展第二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新课程对教师信息素质的需求
新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等都对教师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做知识和信息的"有心人",主动地去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感知、发现、获取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第二,教师应该具有鉴别、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能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鉴别、判断、选择符合特定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信息。第三,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从实践、书本获得信息外,还应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下检索有关信息的方法。第四,教师应该具有分析、研究、传播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信息,而且还要让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实践中转变成自身的创造力。只有具有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新课程对教师专业情意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感情。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专业理想。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二,专业情操。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第三,专业性向。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第四,专业自我。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新课程拓展了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空间,教师专业自主性的增加,必将唤起教师内在的"尊严和欢乐"。但是,新课程带来的一系列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困惑,比如:如何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综合课程?如何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等等。如果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了太多不适应,就可能对新课程产生消极态度,以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信念和热情。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予以解决,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健全能够适应新课程需要的专业情意,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适应新课程的教育信念,要对新课程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做新课程的促进者、开拓者。
|